跳到主要內容

超過分析師預期!! 可惜股價不一定漲。


大家一定都看過新聞過某某股票因獲利優於分析師預期而股價上漲。本篇文章要來驗證這個理論的正確性。

上一季 (3Q17) 的收益發佈當中,大家耳熟能詳又被媒體報導因為獲利優於分析師預期的股票包括了PayPal (PYPL, 10/19盤後發佈, 財報發佈後最近一交易日(下同) +5.52% )、亞馬遜 (AMZN, 10/26盤後, +13.16%)等,但同時Facebook (FB, 11/1盤後, -0.25%)、阿里巴巴(BABA, 11/2盤前, -0.68%)等股票都是在公布優於預期的獲利後下跌。

事實上,這個現象在2016年便已經被那斯達克的討論過。其中造成這個現象的因素因為不是本篇文章的重點,所以不多加討論。但就投資的角度而言,一間好的公司 (獲利優於預期) 不一定會在你買入後馬上就上漲 (例如財報公布前),所以預測一家公司財報會優於或劣於預期而在財報公布前買入/賣出並不一定會獲利。

但長期來說,經濟是持續發展的,資本利得所得到的獲利一定比勞務所得來得高,因此筆者認為,股票的投資需要長期,而不要短視近利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為什麼Yahoo! Finance跟Google Finance算的Beta不一樣? – 淺談資料使用與比較的小陷阱

大家一定都知道 beta 是計算一檔股票相對於大盤的波動性大小。假如一隻股票 S 的 Beta 等於 1.3 ,則當大盤漲 1% 的時候, S 可能漲 1.3% ;大盤跌 1% 的時候, S 可能跌 1.3% 。假如 S 的 Beta 等於 0.8 ,那麼大盤漲 1% , S 可能漲 0.8% ,大盤跌 1% 、 S 可能跌 0.8% ,諸如此類。那麼,為什麼同一天的同一支股票,在 Yahoo! Finance 顯示的 Beta 跟在 Google Finance 顯示的 Beta 不同呢 ? 2017 年 11 月 13 日台積電 (TSM) 在 Yahoo! Finance(上) 與在 Google Finance(下) 網站 顯示的 Beta 。 從上圖可以看出,同樣都是台積電,在 Yahoo! Finance 上頭的 Beta 是 0.87 、但是在 Google Finance 上面變成了 0.77 。有人算錯了嗎? 不一定。根據 Beta 的定義: Cov(r 個股 , r 大盤 ) 代表個股與大盤的共異變數或協方差, Var(r 大盤 ) 是大盤的變異數或方差。很明顯地,計算 beta 需要兩列尺寸相等的序列才能算,其中一個自然是過去一段時間個股的回報,另一個是大盤過去一段時間的回報。這麼一來,這個數據就取決於三個選擇: 1)     大盤要選哪個指數?例如蘋果 AAPL 同時被納在 道瓊工業指數 、 S&P 500 指數 、以及 那斯達克Nasdaq-100 指數 當中,你在計算 AAPL 的 beta 時,大盤要用哪一個呢 ? 2)      要往以前拉多久 ? 朔往的時間如果太近,則資料數量可能不夠代表性;如果時間拉太遠,則可能沒有辦法反映現下的經濟及市場情況。 3)      每一個資料點,是選每天的報酬、每週的報酬、還是每月的報酬資料呢 ? 同樣都是取過去一年資料,日報酬可以給你 250 筆資料、週報酬可以給你 50 筆、月報酬則只有 12 筆資料。 同一檔股票,以上三個選擇只要一個不同,算出來的數字就會不一樣。根據 CFA Level II 的教材,...

波動度的計算及投資意涵

波動度 的計算方式,依照網路上或是教科書上的算法,如下 將你要計算的資產每週期的價格列出 (每週期的頻率可能是日資料, 週資料, 月資料等, 我們為了接下來參照方便,把這個叫做參數1)。可參考表格1的解釋。 計算每週期的報酬率,方法為 (價格_{週期T}-價格_{週期T-1}) / 價格_{週期T-1}。 (對照表格1,例如參數1=日,則2001/1/2日的報酬率 = (4935.28 - 4739.09) / 4739.09 = 4.1398%)我們把這些報酬率稱做 "每周期報酬率" (如表格2) 選定一個要計算波動度的週期(例如2001/12/30),選定一個計算區間(例如過去20筆資料, 或是過去1年的資料。如果是過去20筆資料,則如果採用日資料,則會使用過去20天,也就是約1個月的資料來計算)

為什麼「投資專家」們從來不會意見一致?到底甚麼方法才是正確的投資方法呢?

像是 1+1 = 2 、以及東西放手會因為引力而往下掉這類的事情,是完全不用證明,大家就都會同意的「事實」;照著這些事實運作,想做的事情就可以達成,違反這些事實,事情就沒法成功,一翻兩瞪眼。你很少看到兩個自稱是數學家的人爭執費馬小定理 (Fermat’s Little Theorem ,講任何一個整數 a 的某個質數次方 a^p – a 一定可以被 p 整除 ) 到底是對是錯,但是你一定不陌生任何一檔股票、追蹤它的分析師對於它未來股價的看法都不盡相同,目標價很少一樣,更不用說充滿酸民與詐騙的網路討論區了。投資如果有對的方法(就像很多人以此為業,還賺了不少錢),為何大家會看法如此分歧呢? 事實上,整個投資市場的運作,必須建立在大家對市場有不同的看法。今天一家公司在外流通的股票就那麼多,你買一股、就必須有人想要在同樣的價格賣出一股,你才買得到。意思是說,你認為這家公司股價會漲、那個賣給你的人必須認為股價會跌,你們才會完成交易(雖然買賣股票的理由很多,不過應該沒有人是為了虧錢才來買股票的,因此我們可以安全假設一個人要買進股票,他勢必認為日後此股票的價格會幫他賺錢,另一個人要賣出股票,勢必認為日後這支股票對他的財富累積幫助不大),所以假如沒有跟你意見不一樣的人,股票市場就沒辦法動了。 那麼,看法相反的兩個人,一定有一個賺另外一個虧嗎?倒也不一定。假設投資人 A 在 1 月 1 日用 10 元買了 XYZ 的股票,到 7 月 1 日 XYZ 漲到 15 元,他覺得已經賺夠了,或是後續他覺得不看好,於是他賣出。這個時候投資人 B 存夠了錢,覺得 XYZ 很好,因此進場買入,到了 12 月 31 日,股票漲到了 20 元, B 這個時候再賣出給另一個人。在這個年度, A 跟 B 雖然對股票 XYZ 的看法不同,但是都賺到了錢 (A 賺了 50% 、 B 賺了 33%) 。因此與期貨 (futures) 或選擇權 (options) 契約當中,一個人賺錢、他的對家 (counterparty) 勢必虧錢不同,股市是可以大家都賺的,只有多跟少的分別。 因此,就算是投資方法不同、甚至互相看不順眼的兩個人,實際上他們可能都是在股票市場當中賺錢的。股票不是數學或自然科學,並沒有唯一解或是最佳解。找到適合你的情況、能夠讓你賺到錢的方法,就是好方法。但是在下認為一個...